- 相关推荐
湘西民族风情导游词
作为一位出色的导游人员,通常会被要求编写导游词,一篇完整的导游词,其结构一般包括习惯用语、概括介绍、重点讲解三个部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导游词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湘西民族风情导游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湘西民族风情导游词1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面积15486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少量民族,人口264.58万人,此中土家族105万人,苗族86万人,少量民族占总人口的72.9%。辖吉首市和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古丈、凤凰、泸溪七县。
苗族
苗族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有稀客、贵宾到达苗寨,常常是主人家请客饮酒吃饭此后,主人家的兄弟、房族、友邻甚至全寨的人家都会接着来请,真堪称"一家客人全寨亲"。苗家请客多半有鸡、鸭、鱼、肉和木耳、香菇、豆腐、豆芽,以及富裕民族特点的'腌鱼、盐酸菜、腊肠、血豆腐等菜肴。不单要敬酒劝酒,还要唱古歌、飞歌助兴。
住宅大多为木构造建筑,有平房和楼房两种,也有长方形的茅草房。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小麦、红薯为辅;一些地方以玉米、荞麦和土豆为主食。饮酒的喜好十分广泛。各地妇女衣饰差异较大,多半地域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一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膝盖。部分地域妇女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有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缘有宽大花边,头缠布头巾,戴耳饰、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众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样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的独具特点,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男子服饰差异不大,多着大襟或对襟短衣,下穿长裤。部分地域男子穿麻布短衣或长衫,披编有几何图形的披肩或羊毛毡。
婚俗:婚前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多半以自己意向与征采父亲母亲建议相联合。
丧葬:行土葬,葬礼较朴实,但均以芦笙奏哀乐。主要节日有苗年、春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
礼仪:宴会上,鸡头必定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辈,鸡腿赐于年龄虽不大但不常来的远客。吃鱼时,主人常常将整条鱼敬给客人。有些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如一一接受,主人最快乐。若有人酒量小,不喜肥肉,可说明状况,主人不牵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禁忌:"四月八"这日,各家不得役牛;参加送亲的人们一路上要当心行走,千万别把腿脚扭伤,不然会被以为不吉利;人死入葬后一个月内,家里人不可以婚嫁,也不可以唱歌或吹芦笙;有的地方过年节不准杀狗,更不准吃狗肉;严禁在寨子四周挖土,严禁砍伐寨子邻近的古树;平辈男女都以兄弟姐妹相当,最忌"姐夫"、"妹夫"之称。
湘西民族风情导游词2
亲爱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
湘西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起秋节、吊脚楼、西兰卡普,苗家的`芦笙、木鼓舞驰名遐迩,久负盛名。土家刺绣、苗家蜡染堪称一绝。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蓐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真意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干饴、如沐春风。再来看看土家族苗族特有的吊脚楼,吊脚楼属于木结构,四周都有设计独特的楼角垂吊,刷桐油,省工省料,美观大方,成为湘西一景。
苗族服饰,绚丽多彩,富有浓郁的民放特色。古时,男女都是“色彩斑纹布”,上身穿花衣,着百褶裙,头发,包赫色头帕,穿船形双鼻绣花鞋,佩戴银饰。清代“改土归流”后,男子逐渐以裤代裙,裤管短而宽,穿土产花格子对襟衣。老年人裹黑布头巾,打绑腿、束腰带。妇女服装,胸前、袖口和裤筒,滚边绣花,过腰大而长,袖大而短,皆系满襟,没有衣领。衣服有琵琶襟、套襟、四角挖云、四叉式之分。但也有两臂皆白上衣,短马褂,下不著,长裙青红相间,自成文彩。亦有绣花卉者,上衣下裙以层数多者为美。
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缠头入葬。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拄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遗风;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艳挑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
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三面称"走马楼"。栏杆多花格,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柱、防还雕有龙风、喜鹊、花卉等。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底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底层下临溪流,泉水叮咚,别有情趣。山寨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风光美。湘西州部分镇临河民居也建有吊脚楼,如吉首峒河街,凤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龙山洗车河等,历来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极大兴趣。
湘西民族风情导游词3
亲爱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面积15486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64。58万人,其中土家族105万人,苗族86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2.9%。辖吉首市和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古丈、凤凰、泸溪七县。
苗族
苗族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有稀客、贵客来到苗寨,往往是主人家请客喝酒吃饭以后,主人家的兄弟、房族、友邻甚至全寨的人家都会接着来请,真可谓“一家客人全寨亲”。苗家请客大都有鸡、鸭、鱼、肉和木耳、香菇、豆腐、豆芽,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腌鱼、盐酸菜、香肠、血豆腐等菜肴。不仅要敬酒劝酒,还要唱古歌、飞歌助兴。
住房大多为木结构建筑,有平房和楼房两种,也有长方形的`茅草房。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小麦、红薯为辅;一些地方以玉米、荞麦和土豆为主食。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各地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一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膝盖。部分地区妇女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有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缘有宽大花边,头缠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的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男子服装差别不大,多着大襟或对襟短衣,下穿长裤。部分地区男子穿麻布短衣或长衫,披编有几何图形的披肩或羊毛毡。
婚俗:婚前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多数以本人意愿与征求父母意见相结合。
丧葬:行土葬,葬礼较简朴,但均以芦笙奏哀乐。主要节日有苗年、春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
礼节:宴会上,鸡头一定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赐于年纪虽不大但不常来的远客。吃鱼时,主人往往将整条鱼敬给客人。有些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如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有人酒量小,不喜肥肉,可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禁忌:“四月八”这天,各家不得役牛;参加送亲的人们一路上要小心行走,千万别把腿脚扭伤,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人死入葬后一个月内,家里人不能婚嫁,也不能唱歌或吹芦笙;有的地方过年节不许杀狗,更不许吃狗肉;禁止在寨子周围挖土,禁止砍伐寨子附近的古树;同辈男女都以兄弟姐妹相称,最忌“姐夫”、“妹夫”之称。
湘西民族风情导游词4
张家界市是多民族聚居区,主要为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等19个少数民族,共计111.8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55.2万人的72.06%,其中土家族98万人,白族10.8万人,苗族2.96万人。在漫长的繁衍、发展、承传过程中,在原始险恶的生存环境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性格和风俗习惯。
土家族
土家族是张家界的主体民族。张家界土家族属于古代巴人一支,一说是古代庸国人的后裔,也有世代繁衍于此的古代土著先民。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历史上称为蛋蛮、天门蛋蛮、南蛮、武陵蛮、荆州蛮、五溪蛮、土人、土丁、土兵、土军等。
旧志上说:“民情淳朴、土厚而风淳。”“楚风刚劲,其弊多流于愤激。永定隶属楚边,俗尚淳朴,犹存中土人之遗风。”一位汉官曾感叹道:“僻陋于深山,而有此醇静之俗,所谓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盖风之古也!”这便是历史上对土家族民族性格的基本评价。
张家界土家族人讲义气,重感情,热情好客,吃苦耐劳,忌欺骗,易轻信,好打抱不平,能歌善舞,信巫尚鬼,尚武好斗,崇奉覃后王、向王天子、梯玛、以及五谷神、公王神、土地神、社神等。
张家界土家族在中国战争史上,曾有过辉煌的战绩;早在西周时,即助周武王伐纣,“歌舞以凌,殷兵大溃”;刘邦讨伐秦二世胡亥,土家人为其冲锋陷阵,深受刘邦赞赏;为反抗东汉王朝压迫,土家渠帅相单程在辰州壶头山打败伏波将军马援,使之马革裹尸而还;明洪武初,为反抗朱元璋歧视少数民族政策,覃后王率土兵连败五位侯级将领的征剿;明嘉靖年间,湘鄂西各路土司应召慷慨悲歌奔赴东南沿海,一举击败倭寇,明世宗亲自为土司赐“东南第一战功”匾额;清朝时期,土家将领王正道、罗荣光等以生命镇守国门,打败洋人入侵;大革命时期,土家人跟随贺龙、任弼时、肖克将军坚持游击战争,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为共和国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抗美援朝战争中,湘西土家兵敢与美国人较量,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曹里怀将军曾高度评价志愿军中的土家兵:“土家族是中国最勇猛善战的民族。”
土家吊脚楼
到了张家界,都想看看土家吊脚楼。
由于历代进行对土家族实行屯兵镇压政策,把土家人赶进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旧唐书》说:“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加上少田少地,土家人只好在悬崖陡坡上修吊脚楼。
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盖瓦,只许盖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盖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涧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著名土家族诗人汪承栋写道:
奇山秀水妙寰球,酒寨歌乡美尽收。
吊脚楼上枕一夜,十年作梦也风流。
修屋赞梁
土家人把修新屋作为繁衍子孙的根基,因而看得十分神圣。修屋前,要请风水先生选好依山傍水背风向阳的地方作为屋声。无论谁家起新屋,远亲近邻都来帮工,只吃饭不拿工钱,叫“打白工”。喜庆日是在堂屋梁的时候,亲戚朋友都来送礼祝贺,叫“斟上梁酒”。
所谓梁,是指堂屋脊横梁。梁木选择有个古怪的规矩:屋主必偷偷在大山中寻找分岔成两根的标直大树,不问树的主人是谁,尽管偷偷砍下,锯成两根,同时从山上滚下,谁头在前,尾在后,无伤无疤的,就选哪一根。这种风俗,叫“偷梁木”,土家寨有俗规,偷梁木不算“偷”。梁木一旦偷砍下地,就要鸣放鞭炮,还要在上面搭红布,然后热热闹闹请八个后生抬回家,一路招摇过市,似乎“偷”得很光彩,树主不仅不追究,反过来还要表示祝贺,因为这是吉利与友谊的表示,就好比为人家子孙根基作了重大贡献似的荣耀。
梁木正中画图,左右书“美仑美奂,金玉满堂”或“帝道遐昌,五谷丰登”之类的对联。
上梁时,请两名歌师或掌墨师赞梁。赞梁有一定的曲调,较单调,实际上是种韵白表演形式。待梁木在屋顶山上架好后,赞梁者便攀梯而上,一人提酒壶,一人端茶盘,茶盘内放着筷子、酒杯、腊肉、糯米糍粑。提酒壶者赞道:
手提酒壶闪金光,壶中美酒喷喷香,
欢欢喜喜上屋去,要跟主东赞主梁。
端茶盘的接着赞道:
手端茶盘四四方,张郎造就鲁班装。
四角造起龙凤榫,金漆盘子摆中央。...
赞毕,二人开始上梯,每上一步就唱五句赞词,其内容是借颂扬古人恭维屋主的:
...上三步,中三元,刘备关张访大贤;
南阳有个诸葛亮,三顾茅庐下高冈...
...上十步,十美十全,张郎鲁班下凡间;
修起高楼和大厦,主东富贵万万年!
赞梁者攀上屋脊梁木时,二人各坐在梁木的一端,一边饮酒,一边互问互答,用长篇的赞词,赞扬主东的屋声像仙境琼楼,龙王宫殿,必发子发孙,祝寿绵长。赞梁后,向下抛“梁粑粑”。先把两个象征富贵的大粑粑拿在手中问下面的屋主:“要富还是要贵?”主人回道“富贵都要!”两个粑粑抛下时,主人家接在怀中。(最忌讳接不住),然后将小粑粑抛下,边抛边唱:
笑哈哈,笑哈哈,双手拿起梁粑粑,
四面八方一齐撒,大家越抢越发达!...
这时屋场上人如潮涌,争抢粑粑,热闹非凡。抛过粑粑后,亲友们将一段段五颜六色的布料搭在梁上,叫“搭梁”,此时鞭炮震耳,赞梁者又一步一赞,下到地面,于是,一栋新屋就在喜气洋洋的热烈气氛中立起来了。
土家族服饰
比较而言,土家族服饰没有苗族那样穿金戴银,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以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缠入葬。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挂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遗风;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艳桃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据大文豪沈从文考证,八幅罗裙是正宗土家装。过去土家男女不穿袜,兴打绑腿,尤以男子将裤筒裹成人字路,配布鞋或草鞋,十分精神利索,民族专家说这是土家兵战争装束,有土司“兵农合一”传统制度的痕迹。而民间百匠,又有不同职业装,如铁匠穿长而宽的牛皮肚兜以防灼伤;猎户挂绣花子弹肚兜是实战需要;农民雨天下田披蓑衣则是农事需要。对那些“命相”不佳的小孩,还要按土老司的.指点戴“百家锁”、穿百纳衣,即从一百户人家讨一百块碎布拼做成衣服穿,否则难养成人等等。故外人说:土家人穿了一身的“讲究”。
土家饮食
“嘴巴两块皮,只想好的吃”,凡到张家界的客人,都想尝尝土家的民间食品。
张家界盛产稻谷、包谷、高粱、红薯、荞、粟及各种豆类,坪坝上的土家人以大米为主食,大山界上的土家人就主杂掺半,也有以包谷为主食的。
土家人菜肴讲究酸、香辣,俗话说:“三日不吃酸和竦,心里就像猫爪抓,走路脚软眼也花”,故特别看中辣椒、胡椒、花椒、大蒜、胡葱、韭菜、香椿等辛辣香味特浓的佐料食品。旧志记载说:因土人居住“丛岩邃谷间,冰泉凛冽,岗瘴郁蒸,非辛味不足以温胃健脾。”
土家妇女多为酸香辣制作能手,诸如将四季鲜菜、野菜或五禽六畜之肉通过干制、腌制、烘炕等制成干菜系列,腊菜系列,酸菜系列等,把人生的日子打发得有滋有味。
土家著名的土菜有:
石耳炖鸡鸭。明清时代,张家界的石耳是土司给皇上的贡品,据说每年皇帝大宴群臣必上这一道菜。泥鳅钻豆腐,也是一绝,让泥鳅饥饿三天,再让吃饱猪油,然后放进豆腐中,文火慢炖,让泥鳅钻进豆腐,直至炖熟,其味妙不可言。还有苦瓜炖鲜鱼、嫩北瓜炖干牛肉,都是常人不敢配伍的佳肴;它如血豆腐、荷渣、沅古坪腊肉、梆梆肉、酢鱼酢肉、瓦缸菜、鱼儿辣子、火烧茄子、火烧辣椒(捣烂成泥)及野菜系列等等。土司王流传的“土王全席”,一席十八碗碟,共八道菜谱,二十四个系列,足可与中国几大名菜坐在一条板凳上谈经论道。特别是土家“三下锅”,风味十分独特。相传明嘉靖年间,进行征调湘鄂土司兵上前线抗倭,恰好赶上年关,为不误军机,土司王下令提前一天过年,于是腊肉、豆腐、萝卜一锅煮,叫吃“合菜”,以后演变成“三下锅”。各位客人,到了张家界,建议到小餐馆尝尝“三下锅”,叫你一辈子都忘不了。
另外,逢年过节,土家人有打糯米糍粑、做竹叶粑粑、炒炒米、做团馓;春日做桐叶麦粑,秋日做苦荞粑等,都令人嘴馋不已。
湘西民族风情导游词5
你知道湘西苗族的民俗习惯吗?你知道什么叫赶年场吗?那你知道什么是看龙场吗?开篇连问,惹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假如你不知道,那就打开我采集资料写成的作文赏识一下吧!或许,它们能让你宽阔视线,增加一些知识呢!表示写作目的。每到阴历正月呀,湘西苗族人民最热情的即是赶年场,其日期是由各地自行商定。赶年场那一天,男男女女,老老小少,身着节日盛装,相互邀约,成群作队去赶场。年场上,人流如潮,人来人往,那是格外喧闹。人们不只能够进行物质沟通,还能够参加或观看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也多利用这类时机,谈情说爱。俊秀的歌郎歌娘更是大显神通,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相互唱和,或盘根,或庆祝,或表达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新词。
唱的人愈唱兴致愈高,听的人愈听精神愈振,就算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按期举行。描绘"赶年场"的场面,运用了排比、比喻的手法。看到这儿,你必定感觉湘西苗族人民很风趣、很爱喧闹吧!还有呢,逢辰即是看龙场日,习惯称作看龙头后十二天又轮转辰日,再逢看龙之日,不论是什么样的.人,一定歇息一天,若这日干了农活,就是犯忌了。所以,苗族人民在看龙场那一天会积极参加,他们对"看龙"的事,十分重视。"看龙"的风俗三月三是湘西苗族人民的一个节日,这时,你有些急不可待了吧,是什么节日呢?别急,我来告诉你,这天,是湘西苗族的一个传统歌舞节日。这天,苗族人民会自动集中在商定的歌舞场上,参加对歌、听歌、跳舞、观舞等,尽兴欢喜,一片喜色洋洋、欢声笑语的气象。歌舞日好了,对于湘西苗族人民的民俗习惯就介绍到这里了,假如你有兴趣的话,不如能够亲身到湘西体验一下苗族人民的民俗习惯,你必定会大张见解,很高兴的!
湘西民族风情导游词6
湘西土家苗寨包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起秋节、吊脚楼、西兰卡普,苗家的芦笙、木激励著名遐迩,久负盛名。土家刺绣、苗家蜡染堪称一绝。土家苗寨更是歌的大海。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蓐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睦,情真意挚,优美动听。闻之如品干饴、如沐春风。再来看看土家族苗族独有的.吊脚楼,吊脚楼属于木构造,四周都有设计独到的楼角垂吊,刷桐油,省工省料,雅观大方,成为湘西一景。
苗族衣饰,绚烂多彩,富裕浓烈的民放特点。古时,男女都是"色彩花纹布",上身穿花衣,着百褶裙,头发,包赫色头帕,穿船形双鼻绣花鞋,佩带银饰。清朝"改土归流"后,男子渐渐以裤代裙,裤管短而宽,穿土产花格子对襟衣。老年人裹黑布头巾,打绑腿、束腰带。妇女服饰,胸前、袖口和裤筒,滚边绣花,过腰大而长,袖大而短,皆系满襟,没有衣领。衣服有琵琶襟、套襟、四角挖云、四叉式之分。但也有两臂皆白上衣,短马褂,下不著,长裙青红相间,自成文彩。亦有绣花卉者,上衣下裙以层数多者为美。
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时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环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平生陪同之物,死后必以帕缠头入葬。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尾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拄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遗风;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儿童喜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珠衣",上着鲜艳挑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
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露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朝阳,干爽清爽。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三面称"走马楼"。栏杆多花格,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柱、防还雕有龙风、喜鹊、花卉等。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寝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基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基层下临溪流,泉水叮咚,别有情味。山寨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富裕大自然风光美。湘西州部分镇临河民居也建有吊脚楼,如吉首峒河街,凤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龙山洗车河等,向来都惹起中外旅行者极大兴趣。
【湘西民族风情导游词】相关文章:
经典导游词05-27
导游词怎么说_导游词05-18
秦皇岛导游词06-08
颐和园导游词11-18
北京的导游词10-22
武侯祠导游词12-25
乌镇导游词06-07
贵州的导游词09-08
青海导游词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