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的工作计划

时间:2024-06-14 16:57:29 医生 我要投稿

全科医生的工作计划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让我们对今后的工作做个计划吧。好的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全科医生的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全科医生的工作计划

全科医生的工作计划1

  一、医院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管理形式简单,宣传内容单一。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传统行政干预的主观管理模式和强制观念,导致员工产生负面的思想。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缺乏对于实际情况和空洞理论之间的联系。宣传内容单一,计划生育工作局限于传达政策思想,形式为于报告会、发文件等。

  (二)医院年轻职工存在的问题。现代人们的思想变化非常快,尤其是年轻医护人员,他们的个性思想更加突出,他们认为计划生育属于个人隐私,认为单纯的计划生育宣传枯燥乏味,也不愿意参加医院举办的各种计划生育宣传工作。

  二、树立计划生育工作新理念,为职工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针对计生工作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实现计生工作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向自下而上的转变,了解职工需求,为职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实现自上而下的管理向自下而上的转变。我院建有有计划生育宣传员队伍,院内每一个科室都设有一名计划生育宣传员,每年对计划生育宣传员进行政策、法规的培训,计划生育宣传员平日在职工的日常生活中认真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及时了解职工的个人信息,了解育龄职工婚育的具体情况及需求,建立科室计生管理数据,按照计划生育宣传员双月报表形式及时反馈,计划生育办公室全面掌握全院情况站在职工的角度上思考和分析、制定计划、开展工作。

  (二)提高医院领导对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医院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需要取得医院主要领导的支持,如果没有医院主要领导的支持,那么就不能对医院工作人员形成一定的约束力,因此医院计划生育管理人员要及时与医院领导就医院的计划生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汇报与沟通,以此取得医院领导的支持,提高医院领导对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认识,让医院领导意识到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

  三、建立目标管理机制

  体制建设在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因此就需要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机制,用制度来对管理工作进行约束。一是要成立由专职人员负责的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确立领导负责制,并下设办公室,对计划生育工作实行信息网络现代化管理;二是要对包括计划生育工作程序及计划生育药具使用管理制度,出生医学实名登记和《出生医学证明》使用、发放、管理工作制度,出生死忙登记报告管理制度终止妊娠药物和终止妊娠手术管理制度,孕情检查和访视制度等关于生育的制度进行完善,并加强对制度的执行情况的监督和管理。此外,建立健全医院的三级请假制度,即员工婚产假必须由所在科室、计划生育办公室和人力资源部三方核实签字后,方可批准。

  四、转变医院计生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医院将员工利益作为工作计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开展医院计生管理工作。要实现员工利益与计生管理服务的有机结合,首先改变传统的强制计生管理模式,将民主意识引入到计生管理工作中,形成医院计生管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定期开展计生管理工作会议,其次将服务意识引领到计生管理工作中,医院计生管理人员要及时了解员工的个人信息,根据员工的信息建立计生管理数据库,以便及时跟踪员工的个人生育情况,同时医院也要定期为职工提供生殖健康检查,生育健康讲座以及发放计生用品等。

  五、信息化管理

  为了方便计划生育的日常工作,从而建立了员工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每年深入科室摸底调查,对每位员工结婚、妊娠、生育、办理《生育服务证》及《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信息进行详细登记备案并录入信息管理系统。

  六、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医院开展计生工作,宣传工作一直处于重要的位置,通过宣传营造氛围促监管。一方面,随着医院职工的增多,打击“两非”,督促职工落实“五率”,安排查环查孕等计生管理难度计生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计划生育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遇到的问题各式各样,医院必须从科普宣教、知识培训多方面出发,注重宣传,强化监督,为计划生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宣传作为一种先导性工作,只有从群众需求出发,通过宣传才能提高计生政策的覆盖面,才能提高群众对计生知识、政策的了解。

  七、医院计生宣传工作的路径和做法

  亳州市人民医院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计生宣教活动,营造良好的计生宣传舆论氛围。通过各种宣传方式的综合运用,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第一,现有固定计生宣传栏,协助宣教室每季度出版计生宣传栏一期。在重大节日、纪念日悬挂计生宣传横额,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等知识,使育龄群众自觉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第二,积极协助人力资源部组织当年新毕业分配职工岗前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培训209人,参加学习率100%。第三,以孕妇学校为阵地举办培训班、知识讲座等方式开展计生政策法规知识培训。第四,利用办理机会对新婚夫妻和育龄职工进行计生基本知识教育,努力提高人口和计生知识的知晓率,教育和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使新型的婚育观念逐步被职工接受。医院在醒目位置张贴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管理条例等标语并定期开设计生宣传专栏,宣传计生工作方针政策、优生优育知识,以提高全民防病治病水平;医院B超室、药房、妇产科、检验科均张贴有计生工作警示牌,提醒工作人员及来院检查人员依法依程序办事。第五,医院狠抓医务人员计生法律法规的学习,针对妇产科和B超室工作人员,开展专题计生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学习,还不定期主办计生工作培训班,召集计生工作人员、育龄妇女进行宣传培训。第六,医院专职计生工作人员积极组织职工参加人口与计生活动,指导育龄女职工自我保健,并对职工结婚、怀孕、生育和计划生育手术情况及时登记备案。计生工作人员还随时走访单位内育龄妇女,向她们宣传计生政策及法律法规,普及计生科学知识,开展生殖保健、优生优育工作,将计生宣传工作覆盖到每个人。第七,为使各项责任目标落到实处,我院实行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狠抓责任落实。杜运志院长分别与各中心、科室、党支部、工会小组层层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达150多份。同时,实行院科两级领导计生对象责任制,将计生目标任务分解到科室,责任落实到人,从而确保措施落实到位。

全科医生的工作计划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源于医务部专项收集的“非计划再次手术审批表”,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共7个科室提出34例“非计划再次手术申请”(排除因为治疗或诊断需要而预设的贯序手术),其中肝胆外科6例,急诊科3例,脊柱外科6例,泌尿外科4例,胃肠外科5例,胸外科6例,眼科4例,见图1。

  1.2方法:对34例“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针对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发生原因主要有术后出血、病理检查不准确、手术医师技术、术后感染和切口裂开等五大因素。约三分之一非计划再次手术病例为多因素所致再次手术,其中术后出血是发生非计划重返手术的主要原因,列入分析的34例病例中20例存在术后出血,占全部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原因的40%,主要与术中止血不彻底,关闭切口时检查不仔细相关;其次为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不准确占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原因的30%,尤其部分原位癌、交界性肿瘤、少见肿瘤快速病理诊断难,术中冰冻切片诊断与术后常规病理诊断不一致,须再次进行手术;手术医师手术操作不当占全部发生原因13%;术后感染占9%,自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时有抗菌药物使用过于谨慎,预防感染不力,医院感染管理资料提示有时术者无菌观念不强也是导致术后感染的原因;切口裂开占8%,切口裂开主要与患者存在糖尿病、肥胖、营养不良等自身因素,术前评估不恰当造成。除以上五大因素外,还存在院科两级监管不力,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等不可量化的原因。见图2。

  3讨论

  分析上述非计划再次手术原始资料,可知非计划再次手术主要由以上五大原因引起。减少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必须积极做好医院和科室对非计划再次手术的专项监管,采用PDCA管理模式,深入分析发生原因,制定整改计划,逐个落实整改,持续改进。强化以下五大主体职责,参与者各司其职,履职尽责,以减少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

  3.1加强医院管理层对非计划再次手术的重视:医院应将“非计划再次手术”作为手术科室医疗质量考核指标纳入科室绩效管理定期考核,积极鼓励上报;严格处理漏报瞒报。医务部每月定期统计全院“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情况,定期组织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分析发生原因,制定并下达整改任务,督促落实整改到位。

  3.2加强临床科室对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管理:临床科室应将“非计划再次手术”作为科室内部各医疗小组医疗质量考核指标,积极配合医务部和科室医务人员开展“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组织学习并落实手术相关核心制度,实施非计划再次手术前必须由业务主任组织全科进行再次手术术前讨论。必须分析非计划再次手术原因,对再次手术病情评估、围手术期管理、术式选择、并发症预防、感染控制等全面分析讨论;必要时要求医务部组织全院相关专家参与讨论,务必吸取第一次手术的教训,确保再次手术安全。科室指定专人定期统计分析本科“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情况,结合医院下达的整改任务制定本科室整改计划,逐项整改,减少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

  3.3规范手术科室医务人员诊疗、护理行为:医务人员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对疾病的`诊疗、护理能力,强化对患者管理的责任心,加强对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术前认真做好病情评估、术前讨论、手术安全核查、麻醉及手术风险评估;术中严格按照医学手术操作基本规程进行无菌操作,术中仔细检查止血务必彻底;术后医护配合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进行营养支持和免疫支持,注重预防和处理并发症。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要求预防感染、抗感染。严格按照手术分级管理要求开展手术,避免越权手术。

  3.4提高冰冻切片病理诊断正确率:病理医务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知识学习,提升自身病理诊断能力,保障病理诊断质量。遇到诊断困难时,不盲目下病理诊断,争取短时间内组织科室内部讨论后再提出统一诊断意见,提供手术医生参考;加强与手术科室医务人员相互沟通,共同促进对疾病的诊治水平。

全科医生的工作计划3

  在我国医药行业呈现较好增长态势的同时,行业自身却面临创新不足的问题。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资料,目前我国生产的化学药品97%都是仿制药,就2010年的资料来看,SFDA共批准药品注册申请1 000件,其中除去114件进口药,886件国产药中759件为改剂型和仿制药,占批准药品数的86%(数据来源:《2010年药品注册审批年度报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缺乏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因此,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医药创新政策,《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支持和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提高药品、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在《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增强新药创制能力被列为10项重点任务之一。目前,创新是医药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保障已成为共识,但由于我国药品企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医药企业创新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从分析国内医药企业的现状入手,谈谈对医药企业创新活动的理解和思考。

  1 我国医药企业的现状及对创新的影响

  我国医药企业包括研发型、生产型和销售型3类,本文所说的医药企业主要是开展药品研发、生产、销售的生产型企业,主要包括化学药、中药和生物技术制药3大类,就2010年市场份额来看,化学药5 952.7亿元,占56%,中药3 359.1亿元,占31.6%,生物制品1 314.2亿元,占12.4%左右,总体表现为以下特征。

  1.1 医药企业总体规模小,盈利能力差

  据统计,我国?6 000余家医药生产企业中,90%为小型企业。2010年,全国医药前100位企业总收入5 468亿元,占医药行业工业总产值的51.5%,其余企业销售收入共计5 159亿元,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盈利水平差。近年来,虽说医药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随着2010年版GMP认证的推进和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实施,企业投入进一步增加,许多企业挣扎在生死存亡的边缘,没有能力开展新产品研发等创新活动。

  1.2 创新制度缺乏,创新团队建设薄弱

  新产品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包括创新机构、创新团队、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激励制度的建立。目前,由于医药企业被基本条件所限制,许多企业缺乏创新制度层面的规范,在人、财、物上都不能满足新药研发的需要。企业没有规范的研发机构和团队,研发工作就缺乏计划性和连贯性,也就缺少硬件和软件条件的积累,无法达到创新的目标。

  1.3 创新投入不足,软硬件设施落后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疾病谱的变化,新药研发越来越困难,对研发的投入也就越来越大,不仅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更需要一些软件设施,比如政府关系、信息共享、平台合作等。由于新药研发具有尖端性、长期性、不确定性以及团队合作的特点,人力资源的投入也占有较大的比例。2010年,世界范围内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为18.8%,我国占比例不超过3%,由于投入少、积累少,在我国6 000余家医药生产企业中,具有符合现代意义上的新药研发软硬件条件的企业极少。

  1.4 观念落后,管理者缺少创新的战略眼光

  在我国6 000余家医药生产企业中,大部分是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由于体制的问题,导致管理者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国企管理者由于任期等问题对创新活动缺乏长远的规划,民营企业对创新投资风险承担能力差,这些都导致了对新药研发等创新活动缺乏热情,忽略了企业以开发新产品为驱动的成长模式,而热衷于资本推动的营销拓展。

  2 对医药企业创新的理解和思考

  一直以来,我国科研创新主体错位,科研院所成为了技术创新主体的角色,企业是次要角色。近年来,国家完善了相关创新政策,突出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这条主线。这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为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是,仅有政策是不够的,企业如何利用好政策,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创新活动,提高企业产品水平和竞争力是医药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2.1 建立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创新计划,明确创新目标

  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医药企业的创新主要是指前者,创新的重点是新药的研发和现有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企业应进行市场分析,根据已有的技术基础确定新产品开发的目标及现有产品技术提升的计划,包括达到的技术要求、市场满足度、时间周期、资金投入、组织建设和人员队伍等。创新目标应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需要综合考虑前期研究基础、专有技术掌握、市场拓展能力、资金支持力度、技术团队等,确定企业是开发原创药物、引进仿制药物,还是对现有药物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进行优化和提升。

  对一些资源不充沛的中小医药企业,要慎重开展原创药物的研究。因为按照目前的投入,一个原创药物的完成在国外大概要8~10年的时间周期,投入超过5亿美元,国内一、二类新药的研发也要数年的时间和上亿元的投入,而这是许多效益不好、规模偏小的中小医药企业无法承受的.。中小医药企业要对自己的创新能力合理定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集中优势开展仿制药的研发或者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和二次开发,可避免创新目标盲目造成的创新风险。

  2.2 创新内容和方向的确立

  新药研发需考虑对治疗领域和产品形式的选择和论证。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每年都对生物医药的科研支撑计划指南,重点是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开展研究,这也是企业关注的创新导向。中医药作为我国最具特色的产业,在疾病预防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在化学药占半壁江山的国内医药界,发展中药和生物技术制药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2.3 组建创新团队,建立创新体系,确立领军人物

  医药企业的创新具有高技术特性,同时又是一个涉及多个行业的系统工程,包括基础研究、药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临床研究、产业化研究、工程建设、注册申报和企业管理等各个专业。因此,要组建一支包含各个专业人才的创新团队,建立高效率的管理架构和公平的分配体系,同时,要求团队人员要有与创新目标一致的价值取向,建立适合创新活动的团队文化和氛围。医药企业要建立健全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才能保证新产品和新技术能够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组织体系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硬件结构,是技术创新得以进行的基础。缺乏与技术创新活动相匹配的组织结构,将导致技术创新失效。此外,对于一个向着创新目标前进的创新团队,一个既有专业素养、又有人格魅力,既有技术能力,又有管理水平的领军人物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具有良好效益和品牌效应的大型医药企业,由于占有的资源非常丰富,因此组建一支优秀的团队并保证其正常运行是比较容易的。事实上,确实有许多大型医药企业组建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和研发团队,构建自己的创新体系。比如上海绿谷制药,成立了研发中心,致力于丹参多酚酸盐的研究。而对于许多中小医药企业,可能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但并不意味着就无法开展创新团队建设,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构建自己的研发体系,如采用产学研联合、采用企业间合作、加入产业联盟、利用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各种社会资源来满足企业的创新活动。例如上海乔源制药与上海医工院进行联合,并充分利用研发服务平台,开展新药研发。

  2.4 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加大创新投入

  由于企业本身的原因和国力限制,我国医药企业创新投入普遍不足,企业自身投入的研发资金一般不足销售收入的3%。2007年,我国800多家大中型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额约为65.88 亿元,而早在2005年,仅美国辉瑞公司的新药研发投入就达到74亿美元。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施行后,新药研究成本大大提高,一类新药的研究需要大约8~12年的时间,研究经费需要1~3亿元,还不包括市场上的学术推广和Ⅳ期临床研究费用。医药企业研发投入比重低,一方面使得科研人员进行新药研发时在资金上捉襟见肘,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内部难以形成科研创新的氛围,无法吸引高级研发人才。近年来,国家相对提高了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包括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的支持,同时也开拓了风险投资等新药研发渠道。因此,对于大部分中小医药企业来说,要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积极获得政府支持,同时加大企业自身投资,通过多种投资形式集聚资金。除了研发经费外,人力资源投入和文化建设投入也必不可少,创造创新的氛围,这种投入将对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5 加强创新活动的管理,降低创新风险

  任何一种创新活动都存在风险,主要表现在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政策风险、生产风险和管理风险,越是具有价值的创新隐藏着越大的风险,这是需要创新团队尽量避免的。医药企业创新,从研究到最后的产业化期间存在着许多风险,拿一个原研药来看,在化合物研究、成药性、药效学、安全评价、临床研究、产业化和销售等各阶段都存在风险。创新活动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但必须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这就要求对创新活动加强管理。创新活动的管理就是利用创新团队的计划、领导、控制,树立风险意识,进行充分调研,分段决策和加强合作等风险控制措施,将每一个风险降到最低。

  2.6 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创新政策

  我国创新政策进入了最好时期,尤其是对于生物医药行业,国家和各级政府都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制定多种政策鼓励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包括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及各地政府生物医药项目,以企业为主体直接支持创新活动开展,还有加计扣除税收政策,公共服务平台及补贴政策、产业化补贴政策、人才补助政策等。企业创新团队要抓住机遇,熟悉相关政策,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利用政策。企业的创新团队要配备熟悉创新政策的专业人员,实时关注政策动向,并正确判断政策对本企业的价值,整理相关资料,及时申请政策支持。

  在医药行业创新活动开展中,需要充分理解运用的政策还有《新药注册管理办法》、《药品管理法》、GMP以及各种药品申报、临床研究的指南等,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都对创新活动开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3 结语

  目前,2/3的人类疾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随着疾病谱的变化,需要更多的创新药物与之适应。由于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对健康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制药工业是未来最有前景的行业,而支持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主动力是不断创制的新药。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制药企业快速发展,政府对新药创新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大,国家在《科技发展纲要》中首次明确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科技部、卫生部制订“十一五”创新药专项时把相当多的重点放到了企业创新上,医药企业创新也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全科医生的工作计划4

  为确保**乡社区全科医生团队家庭签约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计划。

  一、目的和意义

  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关爱健康、构建和谐、精诚勤慈”的服务宗旨,通过推行乡村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团队家庭签约服务,更加充分地体现乡卫生院服务团队的优势和特点,实行网格化管理服务,更加稳定乡村全科医生团队与居民的契约服务关系,提高居民对乡卫生服务的信任程度,切实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个性化的服务,引导更多的居民到乡卫生院就诊,促进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

  二服务终止和服务理念

  服务宗旨:以人为本、关爱健康、构建和谐、精诚勤慈。

  服务理念:与健康相约、增生命色彩。

  三、工作原则和目标

  (一)工作原则

  1、充分告知。通过广泛宣传,使全体辖区居民了解乡卫生院服务机构地点、服务团队的联系方式和服务内容、家庭医生式服务概念。

  2、全面推广。乡村全科医生团队家庭签约服务模式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普及,每个团队每月入户建档、随访、宣传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不少于15天。

  3、突出重点。根据实际服务能力,首先以辖区的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慢性病患者为工作重点,优先覆盖、优先签约、优先服务。

  4、自愿签约。充分考虑到居民对乡卫生院服务机构的信任程度,尊重居民个人意愿,在坚持居民自愿的前提下,与居民签订《焦作市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协议书》,开展契约关系的全科医生团队家庭签约服务。

  5、规范服务。根据《关于印发焦作市20xx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焦卫基妇?20xx?6号文件精神,****开展签约服务实行划片负责制实施方案要求,结合自身服务能力,明确服务内容,制定服务标准和规范。

  6、强化考核。将乡村全科医生团队家庭签约服务工作实施情况、签约情况、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质量,列入对乡卫生院服务机构、团队及个人的考核内容。

  (二)工作目标

  1、按照“分片包干、契约服务、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原则,建立“辖区医生与居民契约式服务关系”,量化乡卫生院医生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任务。

  2、20xx年第一季度在9个村计划签约总户数为800分别为:*村140户;*村120户;*村60户;*村40户;*村50户;*村50户;*村190户;*村120户;*村40户;启动全科医生团队家庭签约服务工作。

  四、团队人员配置

  根据辖区居民实际户数,由全科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信息员等8人组成。

  五、服务方式、内容和流程

  (一)服务方式

  居民可在乡卫生院服务范围内,根据自身意愿自由进行签约。凭身份证明或户口薄进行签约。签约周期可视情况灵活掌握,原则上一个周期不应少于1年,期满后如需解约需告知服务团队并签字确认,不提出解约视为自动续约。

  (二)服务内容

  签约居民可在免费享受国家、省、市所规定的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

  及按照国家、省、市、区所规定的基本医疗服务报销政策基础上,还可享受到以健康管理为主要内容、主动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六类个性化的服务和优惠措施。

  1、“健康状况早了解”,进行个人健康评估及规划。根据居民个人健康信息,每年对其进行1次健康状况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量体制订个性化的健康规划,使居民不仅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同时知道如何自我干预。

  2“健康信息早知道”,进行健康“点对点”管理服务。及时将健教材料发放到签约家庭,每年不少于1份;及时将健康大课堂和健康教育讲座等健康活动信息和季节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告知签约家庭,每年不少于1次。

  3、“分类服务我主动”,进行健康“面对面”指导服务。根据居民不同健康状况和需求,以慢性病患者为首要服务对象,提供主动健康咨询和分类指导服务,每年不少于4次。

  4、“贴心服务我上门”,进行连续跟踪服务。对空巢、行动不便并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

  5、“转诊医院我联系”,开设绿色通道。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有并发症或因病情需要转诊的签约患者,以及需要由知名专家会诊的签约患者,可由乡村全科医生团队联系医生和医院,减少病人等待的时间,第一时间入院治疗。

  以上服务为个性化服务项目,不收取费用。乡卫生院服务机构可根据自身情况增加、细化服务项目,如涉及收费项目,则按照有关文件标准执行。

  (三)服务流程

  1、宣传。乡村卫生服务全科医生团队通过多种渠道与辖区家庭取得联系,宣传和解释家庭医生式服务,充分告知并引导居民签订协议。

  2、签约。按照自愿原则,与愿意接受服务的居民签订《****生院全科医师团队签约服务第二团队续签协议书》并存放于家庭健康档案中,共同履行协议条款。居民可根据自身健康需求,在医生建议下,选择具体所需的服务项目。原则上为一年一签。

  3、服务。按照协议约定,全科医生团队落实各项服务承诺,并将各类服务详细内容记入健康档案、工作表格,以备考评。

  4、评价。全科团队为居民提供服务后,应及时掌握居民评价,根据居民反映,对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进行不断改进及提高。

  5、总结。并定期收集、上报工作动态。

  六、全科医生团队主要职责

  (一)掌握分管区域的基本情况,包括居民的人口学情况,五类重点人群的基数、慢性病分布情况、本区域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等。充分利用现有乡卫生院服务机构积累的高血压、糖尿病两类慢病管理人群的档案材料,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绿色通道,使每一位患者都有一位医生对应管理,通过规范化管理,使得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二)通过各种形式,为服务对象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开展家庭病床、家庭护理、疾病筛查等工作。

  (三)按照政府规定的项目,根据各个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落实相应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建立和管理家庭健康档案,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执行有关防保任务,影响和改变居民的建康观念和行为生活方式,降低多种慢病的危险因素,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致残。

  (四)以上门服务和门诊医疗相结合,以户为单位常规访视,对重点慢性病实施规范化管理,配合开展康复期精神病人的监护和康复。了解辖区内残疾人等功能障碍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医疗康复需求,提供康复指导和咨询。

  (五)做好老年人、残疾人、重性精神病人、妇女、儿童五类重点人群保健管理工作。由全科医生团队做好登记,实施有效管理。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卫生院服务机构要将全科医生团队家庭签约服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按照要求落实责任,分工协作,做好保障。要将全科医生团队家庭签约服务宣传、保障、效果及居民满意度等,纳入对职工的绩效考核。

  (二)深入发动,广泛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和方式大力宣传乡卫生院全科医生团队家庭签约服务工作。乡卫生院服务机构都要在居民易于看见的位臵安装卫生服务全科医生团队公示牌或宣传栏,公示牌要标明全科医生团队人员姓名、联系电话、投诉电话;宣传海报张贴至村十字路口或人群聚集地方,家庭医生式服务联系卡发放至每一户家庭。做到公示牌深入社区、联系卡深入家庭、家庭医生式服务深入人心。

  (三)加大投入,提供保障。各卫生服务机构优化和完善现有人员服务能力,加大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快补充卫生服务人员。要充分考虑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制定可行的激励措施,为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基础。

  (四)强化培训,提高能力。对卫生服务全科医生团队进行多层面、多角度业务技术、服务理念等培训。着力加强医患沟通技巧和全科医学服务理念的培训,改善医生的服务方式,利用规范的诊疗活动和耐心的服务态度,提高居民的信任度。

  (五)狠抓落实,务求实效。乡卫生院服务机构实施全科医生团队家庭签约服务工作,要坚持求真务实精神,真抓实干,讲求实效,决不能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要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中医技术、妇幼保健、基本医疗、精神卫生、慢病指导、康复辅导、免疫规划、体质监测和助老扶残等“十大服务”进辖区进家庭活动。创新辖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辖区卫生服务水平,使辖区卫生服务真正贴近百姓,深入人心,打造有苏家作乡特色的社区全科医生团队家庭签约服务。

  *********

  全科医师签约服务第二团队

全科医生的工作计划5

  姜和总经理早年留学加拿大Universityof Manitoba医学院生理系、美国国家健康康研究院(NIH)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分子心脏学实验室,博士后毕业后从事生物研究工作;后任美国Atlantic BioLabs实验室主任。在加拿大攻读博士期间,通过多年的动物呼吸道平滑肌和细胞研究,姜和于1992年首次发现哮喘病的呼吸道高反应性是由于呼吸道平滑肌蛋白磷酸化酶增多、磷酸化成都增高,从而导致呼吸道平滑肌过度收缩,为开发哮喘治疗新途径和研究发病机制开辟了一条新路。博士毕业后,姜和在美国NIH的分子遗传学实验室与同事们经过筛选大量的家族性肥大性心肌病的遗传特征,于1996年首次发现家族性心肌病与myosin蛋白激酶轻链上的点突变有关。为阐明该病的发病原因做出重要贡献,该在国际著名的《自然》杂志遗传学分册上。此外姜和所发表的睡眠呼吸研究论文被引用率连续7年排名我国留学人员论文的前10名(国家科委信息中心资料)。

  然而,身居海外的姜和始终牵挂着祖国的科技发展,更梦想着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1999年,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姜和毅然回到国内,开始他艰难的创业历程。

  “当一名医生只能为有限的患者看病,而研制新药就可以造福千万家。而如何研制出又好又便宜的'抗艾新药,非常具有挑战性。”姜和这样告诉记者。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姜和从一开始就锁定新药研制,矢志不渝。

  20xx年春,姜和与合作伙伴谢东博士在部级的重庆高新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指引下来到重庆,依靠所拥有的长效抗艾滋病病毒技术成立了重庆前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20xx年,姜和被重庆理工大学聘为教授,在制药与生物学院参与学科的建设、教学与科研工作。

  公司成立之初,前沿生物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项目很快就纳入重庆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和市发改委重点项目,同时申报两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均获得立项;20xx年,全球性艾滋病病毒新药艾博卫泰临床前试验顺利完成;随后前沿生物攻克了新药上市前绝大部分技术难关,艾博卫泰顺利进入国家食药监局的审批绿色通道。如今经过多年发展,重庆前沿生物已发展为一家以研发为主导、以世界领先药物研发技术为支持、以产品为驱动的生物制药企业,并建立起一支新药开发核心团队,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药研发平台,一条以I类新药艾博卫泰为领队的产品线。

  姜和也建立了一支出色的团队:公司董事长谢东、总经理姜和、技术副总裁陆荣健均入选中组部“”高层次人才,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也吸引到更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加盟,促使形成了一支知识互补、综合实力很强的核心团队;企业的核心成员担任了特聘专家、863和重大专项审评专家、SFDA新药审评专家等。20xx年,团队被国务院侨办授予首批三十个华侨创业团队之一,重庆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也在前沿生物落户。

  由于公司在项目、技术和团队方面的优势,公司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十二五重大专项、美国卫生部、国防部和比尔盖茨基金会等项目。此外,20xx年姜和总经理带领企业及其合作伙伴企业共同获得了美国实验动物伦理方面的AAALAC认证和美国政府OLAW、国防部实验动物伦理认证等。

  姜和的团队开发了一个全新作用机制的全球性艾滋病病毒新药艾博卫泰。该药为全球首个长效HIV融合抑制剂,是根据HIV病毒融入细胞的分子机制、利用自主开发的长效技术设计研发而成的国家I类新药。研究表明,该药在抗病毒活性和体内半衰期等方面具备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而且对许多带有耐药性基因的病毒也有特效。

  艾博卫泰具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已获得了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独联体国家、非洲地区知识产权组织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利授权。与国际市场上在研的产品相比,艾博卫泰能高效抑制来自全球各地的不同HIV病毒亚型(包括各种耐药性病毒),无明显免疫原性和毒性,治疗指数高,体内半衰期长。各种指标综合的优势超过在国际市场获准上市的各类抗HIV药。目前,前沿生物已成功地在北京佑安医院与地坛医院完成了HIV感染者的临床I期试验,并取得突破性成果:确认了艾博卫泰的安全性和长效抗HIV病毒活性、给药后具有明确的剂量-药效关系。目前该药已经进入临床2期研究,确定了肯定的药效和可靠的安全性数据。

  姜和教授谈到,艾博卫泰进入市场后将主要进行两类治疗。一是二线用药,治疗接受一线用药后出现耐药患者;二是三线储备药物,治疗高度交叉耐药患者。因此,艾博卫泰是一个极具国际性开发前景的艾滋病新药。预计20xx年将完成临床试验,力争在20xx年产品上市销售。如果成功开发并实现产业化,艾博卫泰临床应用前景巨大。预计艾博卫泰市场销售将达100亿元。

  尽管公司事务繁忙,担任重庆理工大学制药工程系教授的姜和总经理也在培养学生中尽心尽力,力争在教学中将自己的智慧传递给年青一代。如今他每天都要工作十多个小时,但依然不知疲倦。在此,我们和姜和总经理共同期待着,在两年左右的时间,新药一旦进入市场,能够为无数艾滋病患者带来康健福音。

全科医生的工作计划6

  精品管理团队,将健康管理深入、细化

  据中心主任韩琨介绍,之所以成立精品管理团队,是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面比较宽,尽管医务人员付出了许多的努力,群众的健康状况和健康意识都有所改善,但是对群众的健康管理服务还需进一步深人和细化。基于此,中心决定成立精品管理团队,该团队由中心内科医师组成,团队核心均毕业于全国重点医学院,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三级医院学习进修经验,以及良好的诊疗技能,并取得全科医师资格,具有家庭责任医师的服务经验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精品管理团队不同于一般的全科医师服务团队,精品管理团队所做的健康管理不再是那种泛泛、表面的管理,而是根据群众所患慢性病种类不同设计好管理方案,以及检查和治疗指导规划。在1年的管理周期中,责任医师每月都要在责任医师门诊对慢性病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治疗、干预和健康教育,每月都要根据检查规划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并收集数据,随时接受所管理的慢性病患者的健康咨询,鼓励患者首诊找责任医师指导和帮助,同时做好首诊记录和转诊记录。医务人员会将患者所有的体检数据输入中心自行开发的管理系统。这样既能形成动态图表反映患者健康状况的变化,为治疗和干预提供基础资料,又能够为将来的科研分析准备数据。

  据了解,精品管理团队自成立以来,全科医师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管理对象的依从性也明显改善,对自身疾病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入,对并发症的预防更加积极主动。

  以精品管理团队为杠杆。提升中心整体服务品质

  谈及未来发展,韩琨表示,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能只局限于国家要求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心想借助精品管理团队,使辖区百姓增加对中心的信任度和依从性,促进居民首诊在社区,锻炼中心的'医疗队伍,为分级诊疗打好网底基础,不断提升精品管理团队成员的讲课水平和科研水平,做到能讲、能指导、能治疗,还能够总结辖区内慢性病疾病谱和慢性病发病特点,做到早干预、早治疗,并进一步实现精品管理团队对于乡村医生的指导、帮扶和业务培训,逐渐形成乡村医生和精品管理团队的融合,在辖区内打造15分钟健康圈。将来,随着精品管理团队的成熟,除了现有的医养结合病房,中心还计划配备一支有力的家庭病床队伍,尤其针对那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空巢老人,使他们的生活床、养老床、病床达到“三床合一”,为他们居家养老解除基本医疗的后顾之忧。

  “总的来说,我认为真正做到家庭责任医生规范化管理,将是中心医疗体制改革必做的功课,不仅是居家养老的人群实现医养护一体化所必需,也是实现分级诊疗所必需。我们中心将会按照这样的思路走下去。”韩琨坚定地说。

全科医生的工作计划7

  我国高等教育中医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普遍实行单一导师模式。然而,随着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也正处于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从培养学术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过渡的转型期,加之医学发展迅速,学科间交叉渗透日益加深,单一导师制度弊端日益凸显,如师资不足、学术视野狭窄、学生素质提高较慢、管理不到位等。为更好地实现中医研究生培养目标,提高专业技能,加强学生科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经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结合中医教育特点,借鉴研究生导师优势,尝试在中医内科研究生培养中实行导师团队教学。

  一、导师团队教学的优势

  (一)缓解导师力量不足,多方师资参与教学

  研究生单一导师制必然导致花费教师时间精力过多。招生规模扩大后研究生教育师生比失衡,导师指导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在中医内科学领域问题更为突出,一名导师带多名研究生已成常态,教授已无暇顾及对众多研究生的全面、深入地培养。有的导师既带硕士又带博士,很多导师同时兼任行政事务,诸多因素占用了导师大量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到他们为培养研究生所投入时间的数量和频度。据统计,在我国,研究生导师与学生每月平均交流次数仅2.83次。此外,导师资源分配不合理亦急需解决。同一专业里不同导师所带研究生人数对比悬殊比较普遍,这显然需要优化师资资源配置。

  在扩招后“生多师少”的现状下,导师团队制吸收了中医师承教育、单一导师培养模式的优点,建立特定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协调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这对缓解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师资短缺不足起到一定作用。将高、中、初级职称教师以及博士和硕士同时纳入学生助学、助教、助管体系,从而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阶梯式教学团队,可推进研究生全程教育活动深入发展。

  (二)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

  单一导师教学最大的不足是学术传承关系单一,容易造成学术门户之见,束缚学术创新。每位导师其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研究方向各异,由此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往往侧重导师研究领域的某个方向,掌握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不够全面,背离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学科高度融合与交叉的新形势下,导师团队弥补了单一导师教师知识层面狭窄、专业背景单一、个人精力有限等不足,让学生博采众导师之长,充分发挥团队中每位教师的学科优势、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学术层次的互补作用,给予学生持续、高效、纵深、全方位的指导。

  为满足高等教育全面发展与个性化的要求,让学生轮转跟随团队中的每位导师,还可以由知识丰富、技能较强的博士带硕士、高年资优秀硕士带低年级硕士,形成师生之间或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传、帮、带”教学形式。不单让学生学习团队中每位导师各自擅长的知识和技能,领略各自的教学风格,感受不同层次的人文关怀,还能做到因材施教,将教学空间从传统的病房、教室延伸到实验室、宿舍乃至任何可以教学的地方,这将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专业学习及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三)增强师生责任感,实现教学相长

  组建跨学科、结构合理的梯队型导师团队,团队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教师团队中成员各司其职,利于开展教学。多名导师指导一名学生,学生会感知国家和学校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学习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倍增,从而激发其自觉努力学习,从不同导师身上摄取各方知识和技能。同时,导师团队培养的实践还将实现学生成长和教师提升的双赢。团队能激发教师“自我实现”的意愿,其中每位成员都不甘示弱,纷纷发挥各自的作用。作为助理导师的青年教师通过参与研究生科研活动和实践环节,能较快提升自身能力和业务水平,拓展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前沿,积累带教经验,为今后独立担任主导师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有助于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层次丰富、凝聚力强的导师梯队。因此,构筑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优化整合导师资源,充分发挥团队独有的目标一致、凝聚力、责任感、团结协作、相互激励等作用达成教学互促,推动整个教学进程顺利开展。

  (四)催生团队科研成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团队教学是卓越科学成果产生的坚实后盾,对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是良好的催化剂。随着社会和医学的不断进步,“单枪匹马”已无法完成重大科研和教学任务,重大科研成果背后往往都有一个相互依赖、团结协作的团队。加强教师团队的合作已是教育教学大势所趋。组建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为提升导师自身学术水平架构了良好的平台,充分依托团队成员的优势,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的共同体,在解决问题时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学科交融很容易产生创新点,从而催生科研成果。团队教学赋予了研究生机会跟从多名导师从而得到更多的指导,从不同导师身上汲取科研创新精神、科研学术素养、临床思辨能力,融合不同学科方向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激发研究生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培育创新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探索

  为适应学科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要求,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尝试在传统单一的中医内科学人才队伍增加西医人才,为适应学科基础研究发展,引进实验方面专业人才,以指导学科基础实验研究。实行导师团队负责制,不会影响团队中每位导师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发挥,而是实施人才结构重组,整合个人与团队的力量发挥更大效能。即导师团队的基本模式是:主导师1名,副导师1~2名,助理导师若干,以研究方向为导向,以具体研究内容为载体,通过规范的责权划分机制、协同和交流机制组建一支目标一致、凝聚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导师团队。作为总负责人的主导师由在医、教、研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学科带头人担任,负责对学生培养做全局规划,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培养计划的实施及毕业论文答辩等。副导师直接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和创新开发,教授新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搭建科研创新的综合性实践培养平台。助理导师可以是专业或研究方向相关的中级以上职称、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或优秀的博士、硕士。助理导师作为主副导师的工作助手主要承担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计划的具体落实,全方位掌握和指导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生活状态,同时发挥在研究生与主副导师间的桥梁枢纽作用。

  导师团队成员可来自相关学科专业、不同单位、不同学术层次,实现了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强强联合、各方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学科之间、不同研究方向相互交叉渗透,促进了主要导师与辅助导师间的互助;校际间、中医与西医领域间导师的互动;不同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的导师的互补。从而弥补了单一导师知识面较狭窄和科研思维单向等缺陷,拓宽了研究生在研领域的视野与思路,形成多方合力发挥团队优势加快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进程。

  三、实施导师团队制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团队组建和分工要合理

  导师团队的组建直接决定了团队教育效能的发挥。打破学院、系、研究所等行政单位将学科固化的格局,鼓励成立跨学院的导师团队。导师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要合理,分工职责界定要明确,才能真正发挥导师团队作用和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主导师要求知识水平和学术造诣较高、治学严谨、具有一定名誉声望和管理素养,主要负责培养方案的制订、培养计划的实施特别是临床、科研能力的训练和指导毕业论文,副导师主要是为学生科研和创新提供平台,导师助理职责是辅助主副导师工作,帮助学生坚实基础,并且在其学习生活方面提供更多帮助。分工明确避免了导师过多容易出现的责任推诿和责任模糊,既有利于发挥导师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引导学生博采众家之长、扩大学术视野,也利于研究生导师后备力量的培养。

  (二)导师团队管理要规范

  科学规范的考评体制是确保导师团队教育质量最重要的保障。必须建立规范的考评制度,结合动态管理、量化考核、跟踪评估等督导措施,将考核结果与导师招生资格、招生指标挂钩。团队考核内容包括团队中每位导师的职业道德、履行职责情况、工作绩效,以及团队管理与发展等方面,形成以学生评价、学系评价、学校评价为主体的三大评价体系。将研究生导师在岗工作情况纳入学校人事管理的考评体系,其聘任、待遇等方面按照学校教师管理的相关规定办理。考核中综合权衡科研、教学、师德师风、管理等多个方面。定期公布导师团队的科研项目与经费、学术成果、指导学生与论文撰写等方面情况。通过规范化管理使团队教育的效能得以发挥。

  (三)相应激励机制要建立

  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导向良性竞争,促进导师团队健康可持续发展。依据考评结果,对教学效果、学术成果、医德师风优良的导师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学校可给予优秀的导师团队以特殊的待遇,如给予绩效考核评优和职称评定优先考虑、荣誉称号、委任实职,以及提供科研启动经费、配备工作室(或实验室)等优惠待遇,设立导师团队奖励专项基金奖励导师团队,奖励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取得创新成果的优秀导师和团队,以调动导师团队积极性。

  (四)导师自身学术水平要提升

  导师学术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培养的质量。团队中每位成员的学术水平都关乎教学团队作用的发挥,只有不断提升导师个人科研学术能力才能保证整个团队教学的成功。教师团队改变了传统导师单一传承关系,通过团队成员间的合作互助、碰撞融合,更有利于提升导师的学术水平,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术水平高的科研团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优势尤为突出,导师学术造诣越高,学生的荣誉感和优越感就越强,越能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越能引导学生自发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科研。因此,导师个人学术水平的提高是导师自我成长的需要,是保证团队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团队教学所达到的成效。

  纵观国内各中医药院校,在中医内科领域研究生教育中引进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尚属于探索阶段,尽管导师团队制真正实施起来还存在着导师遴选机制、责权划分机制、评价和激励机制等问题,导师团队培养模式仍具有单一导师制度所未有的诸多优势,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临床医生、科研人员等多方共同探索,不断完善和推广,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全面发展的中医药学人才作出贡献。

全科医生的工作计划8

  医学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医院建设与发展的纵深度,构建现代医院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公立医院科学的人才结构,是公立医院在医疗市场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之举。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医院运营方式的转变,人才的供需矛盾凸显,人才数量和人才结构成为医院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从目前我国各大公立医院人才培养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规划。由于公立医院延续着计划经济时代“重引进,轻培养”的人才思路,造成医院的专业管理团队和专业医疗团队不能适应市场化的需要,人才缺口每年达30万左右,政府对公立医院人才的大包大揽遏制了医院进入现代化、信息化医疗时代的脚步。二是人才评估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各大公立医院缺少完备的人才培养后期评估机制,对人才培养的效果缺乏科学化鉴定,对人才培养工作缺乏全面的经验总结,难以保证医院人才质量是否适用于医院的发展战略,人才的结构性失调较为明显。三是人才保障机制不健全。由于公立医院占据国家大量的、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因此,医院在对待人才资源问题上欠缺有机的整合和机动的配置,造成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高素质、精干化的人才队伍建设迟缓,人不尽用,人不精用的矛盾凸显。应当讲,结合目前人才培养的现状,把人才培养纳入医院的发展战略,并独立规划人才战略,必须作为公立医院的.重大课题来研究。以优质的人力带动先进的管理,以专业的团队促进技术的升级,把人才培养放在医院规划的核心,已成为世界医学界的共识。

  一、医务人才与管理人才并举

  当前我国公立医院的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通过基层医务人员层层选的,致使管理梯度知识结构不平衡,虽有深厚的医学专业素养,但普遍缺乏现代管理理念,管理队伍的文化失衡制约了医院管理工作的专业化。面对这样的状况,公立医院要出台相应的管理队伍建设标准,在不放松医学专业素养的基础上,着重培养一批具备管理才能的顶级队伍,用专业化的管理取代目前的经验式管理,定期吸纳一批具备管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才安置在医院的管理岗位,并对后备的医务人员在入职前进行集中培训,增强他们的现代管理能力,形成业务型为主,专业型为辅的管理梯队,促使医院走向专业化、高效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实施我国的MHA培养计划

  MHA课程,即“Master of HosPital Administration”,由芝加哥大学首先设立的,旨在培养医院高级管理人才。MHA学位培养计划围绕医院高级管理人员的基本任务与职责确定课程设备和培养模式,重视大卫生观念和现代管理理念的培养,提供生物统计和流行病学为代表的公共卫生方法学训练,注重医院规划、质量管理、财务会计等经营管理实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量使用案例教学,现被多个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医院采用。我国公立医院应结合本国市场经济发展阶段需要,充分利用公立医院医疗卫生资源充足的特点,筹划我国的MHA培养计划,将管理人员的培养纳入科学的学科体系中,改变目前单一的学术型学位培养制度,扩大教学范围,细化教学课程,组建独立的教学制度,实现公立医院管理人员培养的口径化、精细化。

  三、建立院校结合的培养模式

  公立医院要借助所在地区高校的教育资源,尝试合作培养的新模式。由医院与高校签署管理人员委培协议,高校拿出一定的生源指标专门接收医院推荐的培养对象,建立起医院出学费,高校出师资的培养机制,全力培养医院所需要的管理人才,不断提高医院管理人员的培训实效。在培养过程中要坚持互惠互赢的原则,高校通过吸纳学员可以增强管理学科的教学实战能力,努力开辟医务管理学、医院后勤管理学等一批新型学科,打磨自身的师资队伍,促使医院与高校建立长久的沟通机制。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是医院现代化过程中难以逾越的课题,各大公立医院要围绕人才这一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展开全面的探究和实践,促使我国公立医院建立起独立的人才培养机制。

全科医生的工作计划9

  一、目前医院员工培训的主要问题

  第一,从培训对象来看,培训不分对象及层次,培训的差异性与个性化不能得以凸显。一般综合性医院目前主要是四类人员,临床医生及辅助技术类人员,护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及后勤服务人员。目前医院的培训主要关注医护人员,忽视了行政后勤人员,同时针对医护人员展开的培训又缺乏再细分,无法关照各类不同员工的不同培训需求,即使是以全员性培训为名义,培训效果也因与员工需求不符而大打折扣。

  第二,从培训内容看,首先培训内容陈旧更新滞后,跟不上医学学科与技术发展的前沿,国际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也无法及时普及到医院管理人员当中。其次培训内容单一,缺乏针对。第三培训内容循环重复使用。医护人员作为知识型员工,都有较强的终身学习的求知欲,继续教育是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一个方面,医院应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给予其良好的引导。

  第三,从培训方式看,培训方式单一,目前医院的培训主要选择的还是专家面授方式,缺乏互动与讨论,员工的参与感很低,积极性不高,往往是被动接受。传授方式枯燥乏味,使得很多员工将培训作为获取学分的手段,忽略了培训的重要性与真正目的。

  第四,忽略培训效果的反馈与评估,很多医院的培训目前仅仅停留于为继续教育学分培训的低层次阶段,将学会获取作为医院与员工培训达成的唯一目的,完全忽视了培训的效果。培训效果反映不到员工的绩效评估体制当中,缺乏实在的激励价值。

  二、个性化培训方案的产生

  所谓医院员工个性化培训,是指医院根据医学学科、医学技术及医院管理等的目前发展水平与未来发展趋势,对医院员工进行分类分层,发掘员工个人潜质及自我价值倾向,结合医院发展目标及优势学科,精细制定培训目标、培训计划、培训方案,选择培训资源,培训内容与培训课程。围绕个性化培训制定培训方案,是医院改变培训策略的关键一步。

  第一,培训对象的确立。个性化培训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将员工先做分类,根据医院的员工类型可分为临床医、技类、护理类、行政管理类、后勤服务类等四类人员,每一类员工,按不同职称、职务或年资等因素,分层次设置培训重点,合理选择课程内容,确定授课层面,设定修学要求。

  第二,培训计划的制定。首先医院应确立一个组织与实施个性化培训的部门,一般由医院人力资源部或者科教部门作为行政负责部门,该部门负责落实医院培训目标,设置个性化培训方案,建立培训的.组织架构,制定培训计划,统筹配置培训资源,安排培训课程。其次培训计划应明确学员受训要求,如采用学分制则要明确学分合格线,明确培训课程、师资、课时安排及授课形式,并以课程表的形式通过医院办公网或者其他方式告知员工,便于员工选课并合理安排时间。

  第三,培训方式的选择。医院员工工作繁忙,同时工作时长与排班不同于惯常8小时工作制,因此个性化培训应根据员工的需求凸显多样化。可将现场教学、网上自学、外出进修、参与学术会议,科内培训及案例讨论等都采纳为培训方式,结合员工受训要求及课程安排,合理选择培训方式。同时现场教学的课程可将相关课件及教学视频挂网,员工登录网上学习系统,进行学习及考试。

  三、个性化培训的实施

  第一,行政负责部门与相关科室协调沟通,落实课程开发,确定师资、教材、培训场地等。各相关科室确定课程时数、课程内容、培训讲师及课程安排,并报行政负责部门。行政负责部门整合各科室课程计划,制定课程表,并通过医院办公网挂网公示。

  第二,为保障培训实施员工的出勤率与参与率,在现场教学中设立刷卡记考勤,在网上教学中设立考试环节,保障培训有效实施。行政负责部门要实时统计员工参训情况,并及时挂网告知员工。可在医院办公网设立专门的员工培训平台,方便员工进行网上学习,网上查询课程及学分查询等。

全科医生的工作计划10

  一、入科教育

  前来接受培训的全科医师进入医院后,首先对其进行入科教育。时间半天,内容包括全面领会培训要求,学习卫生部颁布的《病史书写基本规范》内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主要精神、医院医疗工作常规以及讨论专科医师培训计划等。选举培训学员班长及联系员以便加强沟通及管理。入科教育由基地主任及学科秘书直接负责。

  二、师资队伍

  三、日常考勤管理

  1、全科医师培训期间按国家规定临床专科医师的工作日进行日常考勤。临床专科医师的工作日每年应为240天。因事假、病假及其他事由耽搁的工作日,需在次年内补足。假期应在本年内根据情况酌情予以安排。

  2、请假2天以下(含2天),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指导教师和培训基地主任签字后生效,并在考核表上予以登记。2天以上者,需经医务处签字后生效。未办理请假手续离开医院超过3天者,培训基地主任立即报告医务处;未办理请假手续离开医院超过5天者,视情节及原因给予包括终止培训等处罚。

  四、业务学习

  1、培训小组将指派专业技术精良、工作责任心强的副高职称以上专业人员担任培训教师,对前来学习的全科医师进行系统培训及带教。每位高年资医师负责带教数名全科培训医生,并对其进行单独辅导与培养,以切实提高全科医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便于科室统一管理。

  2、全科医师将在医院的主要科室轮转学习,其中第一年主要在内科(5个月)、外科(3个月)、妇产科(2个月)、儿科(2个月)学习,第二年在继续以上4个科室学习的

  基础上进入皮肤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心电图、放射科、超声、中医科、急诊病房(门诊或病房各1个月)学习,第三年将重点在带教医师的指导下参与急诊病房的工作和各科急诊的工作。期间将有3个月到卢湾区各社区卫生中心参与病人的诊治工作。

  3、全科医师在各科轮转学习期间,将参与相关科室的业务讲座,了解各科室常见病的诊疗常规,以及相关知识的新进展,扩大知识面。此外,全科医师将参加医院组织的全院业务学习。五、考核 1、日常考核

  全科培训医师每天将当天完成的工作内容如实填写在培训工作量化登记表上,由指导教师签字。培训基地兼职管理人员每月审核,并将结果汇总,培训基地主任审核签字后报送医务处。

  2、每月考核

  培训小组每二月对全科培训工作进行一次总结,寻找差距,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努力提高全科培训工作的教学质量。

  3、出科考核

  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每个病区轮转结束时,有带教医师结合医师的日常工作表现给与基础分(50%),第二部分,根据业务学习出席情况给与学习分(20%),第三部分,一次理论考试(30%)。

  4、年度考核

  在培训医师完成全科轮转培训后,由培训基地主任组织考核小组,按照培训内容及考核项目要求进行考核(包括书面及操作),重点检查培训期间的临床业务能力、工作成绩、职业道德和完成培训内容的时间和数量,将考核结果及有关奖惩情况在培训登记手册中记录。

  国务院6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我国要建立全科医师制度。会议要求,到20xx年,使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再经过几年努力,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更好地为群众提供连续协调、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我们认为,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全科医师,必须掌握各科疾病的基础知识和诊疗规程,并具有一定的处理能力才能适应基层卫生服务的要求。其中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是全科医师的培养和培训。笔者从事基层卫生工作近20年,并担任乡镇卫生院管理工作多年,感到我国现行的全科医师培训尚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并须改进培训模式。以往培养的全科医师在基层从事卫生服务,总是显得知识面有些不够宽、能力有些不足,尤其是实践能力不足,进而导致他们在基层服务不能到位。

  因此,培养全科医师应制定一个明确的五年培养计划。具体说:全科医生“预备人员”应先到基层服务一年,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特点。第二年送入拟服务辖区内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进修内科一年,打下良好的内科基础。第三年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当地卫生院服务一年,将一年所学的知识与基层卫生服务有机地结合和应用,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能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第四年,如果从事内外科为主的医生,就在当地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进修外科一年;如果从事妇产科为主的医生,就在当地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进修妇产科一年;如果从事儿科为主的医生,就在当地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进修儿科一年。第五年进修x线技术两个月、b超两个月、心电图两个月,回基层卫生院工作半年。经过这样的系统培训,培养出来的全科医师基本成熟,对各科疾病都有一定的处理能力,在工作中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可以对应性请教他(她)在进修学习时的当地二级医院的老师,这既为基层全科医师找到了工作中的坚强后盾,又解决了双向转诊问题(双向转诊自然形成)。 在实际工作中,不是每个基层卫生机构的领导都能重视全科医师培养的。不注重全科医师培养,基层卫生服务就难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因此,从国家的顶级设计层面,有一个五年全科医师培养计划是理所当然的;同时,要让每一位全科医师都能接受这样系统化的培训,还必须建立健全全科医师培训模式和培训制度。

全科医生的工作计划11

  1、负责制定全院科研、教学发展规划、年度计划与管理制度。

  2、组织协调全院科研课题的申报、评审、管理,以及院内科研成果的鉴定、推广和应用,审核学科建设和科研经费使用情况。

  3、组织安排全院学术活动,包括举办院内和院际间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和有关学习班等。

  4、负责全院学术论文的管理,定期做好登记、统计、评癣推荐和汇编整理工作。

  5、组织安排医、技、药、检实习生和下级医院进修生的带教工作,负责与各高等医学院校进行教学和业务交流。

  6、制订医务技术人员年度进修学习计划,根据全院业务开展需要,联系、安排、审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

  7、协助院领导审批安排医务技术人员外出参加学术交流和各级医学会会议,派遣医务技术人员外出讲学,并做好学分登记。

  8、制订医务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并统筹安排和具体实施。

  9、负责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师轮转调配工作。

  10、负责与广东医学院在科研教学工作方面进行沟通和联系。

  11、在院长及分管院长领导下,负责医院教学与科研工作。

  12、制定每年教学计划及实施方案,负责安排全院的'本、专科的临床教学及毕业实习教学工作。

  13、负责组织医院科研计划的制定、实施检查和成果鉴定、申报奖励及成果推广应用等工作。

  14、会同人事科制定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计划并负责培训考试工作。

  15、做好年度接受进修计划,办理进修人员进离院手续,掌握进修人员的学习及出勤情况,督促检查科室进修培训计划与进修讲座的安排落实。

  16、根据需要选派业务技术人员外出参加学术会及学习班,并办理相关手续。

  17、有计划安排全院的学术讲座,并聘请上级医院著名专家、学者来院进行专题讲座。

全科医生的工作计划12

  关键词:医院 全面预算 管理模式 分析与研究

  一、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概述

  (一)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意义

  全面预算管理是在医院原有的预算管理模式上进行升级,是医院推行精细化管理所必须改进的控制措施之一。全面预算通过对医院整体的战略发展需要及下属各部门科室发展需求的精细化研究分析,将医院可控资源进行科学分配,对医院整体的资金收支情况进行框架式的规划,在后续的预算管理执行环节对各科室及部门的资金流动支出等进行控制,并在预算期结束后对各职能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便于日后预算工作组织协调有序进行,也就是说全面预算管理可以通过事前、事中及事后三个阶段控制医院整体的经济活动,通过细节化的管理使每一项经济活动都服务于医院整体的利益最大化需求。此外,医院建立完善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也符合我国新医改对医院生产经营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一方面可以明确经济责任,保障医院资金财产安全;另一方面通过对医院自有资产及国家对医院的财政补贴进行合理分配,加速资金流动速度以保障卫生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而在此基础上,全面预算管理因其将预算管理目标明确到基层部门,甚至是直接责任人身上,可以有效保障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效率及质量,也为管理者提供了医院更真实完整的资源配置与生产经营细节化的决策资料。

  (二)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医院全面预算体系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一是医院整体的总预算,是对医院整体成本与效益的控制,是稳定医院总体经营活动中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的约束控制措施;二是归口支出预算,归口支出指将医院整体的经济活动收支依据实际的利益关系或框架体系归入到直属部门或受益部门,防范医院细节支出难以归口,导致部门收支配比不均的情况发生。归口支出预算可以通过归口预算将医院经营成本与管理成本进行划分,对部门科室收支与院级管理收支相区别;三是科室预算,科室预算的具体内容是通过对科室预期业务量研究,分析出预算期内科室成本支出及收入额,并对其进行归口预算管理,便于医院形成一个完整而精细的预算管理体系。

  二、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转变经济体制宏观政策的推行,我国医疗卫生行业逐步走向市场化。因为经济效益的吸引,私立医院逐步开始分割医疗卫生行业的市场。公立医院虽然是我国以国有资产建设的服务社会大众的公益性医疗卫生单位,但是无论是出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角度还是保障公立医院基本发展空间的角度,公立医院都必须在此环境中平衡医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预算管理作为医院经济管理与财务内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院约束生产经营活动,控制整体资产运营情况以实现经济效益具有极大的工作意义,但是在笔者日常工作中却发觉医院在预算管理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预算管理理念普遍偏低

  公立医院本身是以公益性为主的,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公立医院的资金来源一直由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及财政补贴收入三方面组成,医院在经营过程中对于成本的管理投入较低,将全部的资源都投入到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上,在脱离成本的背景下医院预算管理也就几乎不具备实际意义,更谈不到具体的执行。但是在我国新医改政策实施之后,医院的收入由原本的三项缩减为两项(减少药品收入),市场又被私立医院竞争,严重影响了公立医院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也动摇了其基本的发展根基。在此基础上医院本应贯彻执行新医改对医院关于全面建立预算管理体系的要求,并在日后的生活经营活动中贯彻执行,但是部分医院自管理层到基层部门,都难以适应全面预算管理提出的新要求,甚至在部分部门和科室全面预算受到抵制,严重阻碍了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也直接导致了预算管理质量和效率的降低。其根本原因就是医院对于全面预算管理观念的普及工作没有做到位,整体的全面预算管理氛围没有有效的构建,相关工作人员都难以认可,在实际操作中自然会遇到重重阻碍。

  (二)预算制定力度不够,执行能力不高

  医院的预算计划编制普遍是借鉴上一预算期的预算计划,根据本年市场环境变化进行小修小改便对外提供,作为新预算期的预算计划书。这种预算计划编制方式带来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不能服务于医院整体的战略发展要求,也无法满足部门需要,因为预算计划书主体框架仿制以前年度,该预算计划的执行便定受制于以前年度预算计划思维模式,整体的战略发展眼光和短期战略部署定难以脱离原有计划书的局限;二是因为预算管理存在草率的计划制定环节,导致预算计划的质量低下,难以引起医院管理层的重视,管理层都不认可的管理措施定难以在执行环节得到相关部门科室的支持,严重影响预算管理工作的权威性。

  预算计划执行能力不高,一方面是受制于预算计划书的质量,另一方面就是受制于预算观念的普及程度。前文提及医院在当前环境下正在逐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新医改的要求,所以在预算管理观念普及的工作尚未完善,导致医院整体没有形成预算管理氛围,直接影响到预算计划的执行。预算计划是预算管理的理论依据,而预算计划的执行可以说是预算计划的核心,但是现在大多数医院在预算计划的执行环节都存在漏洞,导致医院实际的经济活动难以控制,偏离医院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在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整体逐步市场化的背景下,部分医院将所有的工作目标确立在社会公益性角度之上,忽视了私立医院等私有制医疗服务机构对医疗市场的冲击,导致医院在今年来经济效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资金的收支难以平衡,资本结构严重失衡。医院忽视经济效益直接降低了其对于预算管理监管的重视程度,医院的监督管理部门受管理层意志影响而忽视对预算管理的监督检查,医院部门科室之间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预算工作没有有效的监督管理,也难以获得领导认可,相关工作人员逐渐丧失工作热情,甚至出现等严重损害医院利益的行为。

  三、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完善措施探析

  (一)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

  医院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必须要认识到其与医院原始的预算管理之间的差异,这点必须要在管理层形成一个明确的认识,并就预算管理的管理意义及其对医院整体经济活动的'控制作用进行学习,只有充分引起领导者的认识才能够为预算部门的实际工作奠定发展基础。在获取管理层认可后,要妥善处理预算部门与预算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通过绩效考核或者预算执行评价直接与奖惩制度挂钩的方式在医院内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学习,这样可以在医院短时间内形成一个全面预算管理的学习氛围,并逐步会从学习氛围转变成预算管理氛围,在医院内部形成一个全面预算管理的共同认识,方便全面预算工作的执行。

  (二)重视预算执行

  全面预算管理虽然可以通过对医院资源的合理划分推进医院医疗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服务医院经济效益的取得,但是前提是预算计划必须科学合理,且可以得到有效的执行。计划的制定相对而言更具备技术性,要求医院培养或引进全面预算管理的专业人才,并提升预算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地位,以获取更真实有效的预算资料。相比较而言更重要的就是预算计划执行环节的保障,无论预算计划制定的多么完善,若难以获得基层部门科室的支持,一样会成为一纸空谈。笔者认为强化预算管理质量必须要重视控制预算执行,而重视预算执行必须要建立制度化的保障,只有在制度体系上确认预算计划的权威性,使预算计划执行有据可依,预算执行才能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

  (三)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监督机制

  医院要切实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除了需要确认全面预算的地位、建立制度保障,还要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监督管理对于全面预算管理而言,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是保障全面预算管理质量的基本约束。要完善医院关于预算管理的监管机制,首要环节就是建立一个全面预算管理的监管部门或在原有监管部门内设置专门的监管岗位,以便于监管人员可以实时对预算管理进行监督,督导预算相关人员工作。其次医院要充分利用部门科室内部的利益导向矛盾,构建内部相互监督的氛围,并通过奖惩形式予以保障,一方面可以督促医院工作人员自律,另一方面能够恰到好处的刺激工作人员积极性,有利于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健全完善。

全科医生的工作计划13

  全科医生也被称为家庭医生或初级保健医生,是医疗保健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他们提供了一种基础且广泛的医疗服务,包括预防医学、常见病诊治、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和指导等,全科医生通常与患者建立长期的健康关系,因为他们负责维护和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而非仅仅治疗疾病。

  全科医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在医院、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他们会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提供预防性医疗保健。

  全科医生诊断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提供个性化的医疗建议和指导,建立并维护患者健康档案。

  全科医生参与社区健康计划,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卫生和康复指导。

  就业技能要求

  1.熟悉医学基础知识,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以便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准确的诊断,2.具备临床技能,其中包括听诊、触诊、手术技巧等,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有效地与患者建立信任,获取准确的信息。

  3.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和医疗信息系统,熟悉各种传染病防控知识,能够在社区层面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全科医生的就业方向非常广泛,除了在医院、诊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外,还可以选择自己开设诊所或家庭医生诊所,或者在教育培训机构担任教师,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随着经验的积累,全科医生可以逐步发展成为某一专科的医生,如心脏病专家、糖尿病专家等。

  在医疗机构中全科医生可以晋升到管理职位,全科医生熟悉健康管理流程和方法,可以转型成为健康管理师,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

  具备丰富医疗经验和政策知识的人,可以成为医疗政策的制定者,为政府提供决策建议。

  随着医疗体系的改革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这个职业的前景非常广阔,只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持续学习的意愿,全科医生将会有一个光明的职业发展前景。

【全科医生的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全科医生工作计划08-22

全科医生工作计划范例08-06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总结06-12

全科医师工作计划08-07

超声科医生工作计划08-16

全科医学培训计划07-28

口腔科医生工作计划03-14

最新全科医师培训计划08-06

肺病科医生工作计划5篇03-26

超声科医生工作计划6篇08-18